關鍵字:蘋果
根據 McKinsey & Co.發表一篇名為《最佳實踐的風險:你想模仿蘋果公司嗎?》(The Perils of Best Practice: Should You Emulate Apple?)的分析報告指出,盡管可能對于公司業務帶來慘痛的代價,也無法阻擋那些想要成為蘋果與喬布斯的崇拜者們不斷地嘗試、失敗、再嘗試。這份報告的作者們認為,蘋果公司壓倒性的成功及在該領域持續主導的地位已經導致業界一種盲目的崇拜,使得許多競爭對手以及在其它經濟產業的公司們爭相追逐一種成為 市場主導的烏托邦世界,甚至使自己逐漸脫離原有的產業現實。作者更進一步指出:
“經理人們積極地想從實際上是一家如此卓越的公司中歸納出普世觀點,而將自己公司的業務置于策略或營運錯誤的風險中。然而,就算不斷地面對大部份公司都無法達到預期結果的事實,甚至有些公司還付出慘痛的代價,但這種想要模仿的欲望仍比其理智更強烈。例如,尋求策略與步驟一致的標準可能導致‘羊群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使模仿的廠商利潤逐漸減少。”
雖然McKinsey公司的分析報告以蘋果公司作為企業最想模仿的完美案例,但其前提實際在于強調最佳實踐的概念,以及企業、研究人員和顧問如何提升管理作業臻于至善。透過學習和尋求復制他人(或公司)的經歷,可能讓公司高階主管避開一些陷阱,從而建立成功的企業。不過,這種想法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就 算經營著同樣的業務領域,能為一家公司及其主管帶來成功的模式,并不見得適用于其它人或企業。
“無論是開發新產品或執行高效率的供應鏈, 經驗證有效的策略似乎常常都得從頭開始,”McKinsey的報告強調,“不過,將真正卓越的公司成功經驗轉化為更普遍的案例時,處處都充滿著危機。觀察家和管理學家們常受到明星企業的光環所蒙蔽,經常在未深入探究其取得成功的時空背景或分析其成就的真正本質前,就先將這些公司所做的一切都視為最佳實踐。”
當然,誰都想象蘋果和喬布斯一樣的成功。但先看看這家公司最近的財報數字本身就已經相當不凡了。截至今年九月,該公司的營收將從2011年時的1,080億美元成長至2012年預估約有1,560億美元,比兩年前的650億美元增加一倍以上。凈利也將從2011年的每股27.68美元大幅成長到2012年約44.27美元。蘋果堪稱為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這也反映在該公司目前6,580億美元的市值,比任何一家公開上市 的企業更多,也比Google (2,380億美元)、微軟(2,600億美元)、HP ($360億美元)、思科($1,010億美元)和戴爾($180億美元)等公司全部的資本加總起來更多。
為什么其它企業不 能模仿這樣一家成功的模范公司,在自己的領域同樣達到登峰造極呢?對此,我有兩個答案。首先,盡管在喬布斯一年多前去世后,坊間有40幾種書籍以及無數的文章記載該公司的一切,但很少有人真正知道蘋果成功背后的秘密武器。其次,就算真的取得了蘋果如何成功的秘訣,也無法直接復制其成功經驗。還有太多外來因素必須剛好能有效結合,包括適切的經營環境、具吸引力的商品、創新的精神,以及和諧的管理團隊等。
針對上述的問題,McKinsey公司的研究報告還有更好的解答。這份研究報告的作者群Marla Capozzi、Ari Kellen與Sven Smit認為,雖然從主導企學習其“最佳實踐”,甚至試圖模仿,這一切看來都沒有問題,但由于狹隘地著重于創造另一家成功企業,而未密切關注如何落實于自 家公司以及考慮自家公司的特質,最后終將招致悲劇發生。
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我們并不是說公司不應該模仿蘋果或其它真正了不起的企業。許多公司都可以從蘋果在設計上的成就、品牌的忠誠度和零售業經營等種種方面得到更多啟示。相反地,我們的分析在于提醒并建議高層管理人員必須對于他們所要仿效的公司采取一種更清晰的洞察力,并了解自己想從學習中取得的回報與成果。”
我 個人得到的結論是這樣的:你的公司并不是蘋果,你公司的CEO也不是喬布斯或庫克(Tim Cook),那么也就沒有什么能像蘋果一樣取得如今成就的方法。雖然你可以借鑒該公司最佳實踐的方法,但所學到的知識也不適用于你(公司)目前的處境。再者,有任何人真的能保證他們知道蘋果真正的最佳實踐方法嗎?何不為你的企業創造一種專屬經驗與成功的獨特模式!